首頁 排行 分類 完本 書單 專題 用戶中心 原創專區
筆趣繁體小説閲讀 | 免費繁體TXT小説線上看 > 都市 > 全文章節斬儘奸臣後,大明盛世三百年 > 第123章 未雨綢繆,大舉冶鐵

待郭允厚迴應後,崇禎朝著王承恩看了一眼,王承恩立刻上前,高聲道:“傳孫傳庭覲見!”

等在皇極門外的孫傳庭立刻進了皇極殿,朝著崇禎行禮。

群臣看著身著緋袍,繪著獅子的補子,神情有些疑惑,這可是二品武將的朝服。

二品武將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他們也都認識,什麼時候朝廷又出現了一個二品的武將?

“諸位愛卿,臣成立了禁軍都指揮司,這位就是禁軍都司的第一任都指揮使孫傳庭,你們相互認識一下,以後孫愛卿有什麼要求,你們也配合一下!”

此話一出,群臣頓時愣住了。

大明兩京十三省共有二十一個都司,大明也存在兩百多年了,可從未有過禁軍都指揮司。

佈政司、按察司、都司為地方的三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軍事,都司是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負責各轄區內的衛所。

都司聽命於武軍都督府,五局都督府又聽命於兵部,複雜的一逼。

崇禎懶得再多說,禁軍是皇帝的親軍,皇帝想咋搞就咋搞,現在隻是告訴他們一聲,免得以後誤會。

“諸位愛卿,過完年就是崇禎元年,朕想在二月二龍抬頭開武科,可有異議?”

此言一出,群臣再次愣住了,武科多麼陌生而又熟悉的詞。

武科太祖時就有,但一直到成化年間太監王直的建議才定下了製度,設定武鄉、會試兩級比試。

但大明從太祖時定下的規矩,軍事職位多半由世蔭承襲,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來的,武舉選將隻是個補充形式。

所以每三年一次的武科舉就成了一個過場,朝臣也都是應付一下,武舉出人不多。

所以,他們乍一聽皇帝要開武科才有些出神。

群臣沉默了一會兒後,吏部尚書周應秋出班:“陛下,按照武科三年一開,明年剛好是開武科的時間,開武科臣是讚同的,但是不是緩上幾年?

臣反對理由有三,第一,大量武舉候缺待職,往往舊科還未推儘,新科已開始淹滯,萬曆八年到天啟五年,共開武科16次,

臣這段時間清查了吏部過往,武舉候缺待職者已經高達五百餘人,僅萬曆八年執籍待推者就達一百八十餘人,

其二、按要求武科之人必須要在北京待命,以候補的那點俸祿,在北京城的負擔很嚴重,根本就無法正常生活,

其三、武科本為取將,但現在是隻選不用,武科就失去了設立的意義,

武科謁選者往往淹滯至一二十年,這會極大的打擊欲走武科路線的人,

現在的情況是每次武科參加人數都是一次不如一次,臣怕長次以往,以後就沒有人蔘加武科了,臣懇請陛下三思,緩後幾年再開。”

群臣聽完紛紛點頭,每一點都切中要害。

“陛下,臣認同周大人的說法,軍隊中真正值得炫耀的出身,是行伍而不是科考。

軍伍中人看不起武科,即便是武狀元,授職為副總兵銜,依舊會被看不起,更何況三甲的,臣懇請陛下三思!”

崇禎面色沉靜,軍伍看不起武科這事他太清楚不過了。

前遼東經略熊廷弼先中萬曆某科湖廣武鄉試第一名,為了證實自己的才能、洗刷武舉的名聲,棄武從文,又中萬曆丁酉湖廣鄉試第一名(解元),次年登進士。

素有:三元天下有,兩解世間無的美譽。

熊廷弼這種名將如此,更何況其武舉出身的人了。

武科不被重視,這是有很多原因的。

一代雄主李世民看發出“天下英雄儘入吾彀中矣”的感慨,說明科舉製度的籠絡作用,而不是得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選拔作用。

李世明況且如此,更别提其他帝王了。

武舉不承擔集權和籠絡作用,隻希望它發揮選拔人才作用。

但製度內涵和外在效用又沒有設計好,就變成了豬尾巴——沒它不好看,有它不壓秤。

“陛下,武科選出來的人都是書上的,卻沒有任何帶兵的經驗,依臣看有些中看不中用。”

成國公朱純臣站出來說了一句,言語滿是不屑。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分享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